以前提到过,广告的终极目的是效益,不是有创意,更不是让自己爽或者有面子。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则其实需要完成两件事:用对的信息,找到对的人。
听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只要做到上述两点,不但可以让自己的产品销量提升,而且还能让英国成功脱欧。
撇开政治不谈,下面本文将以英国脱欧为例,从营销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脱欧派的成功缘由。
信息
每个品牌都有一句口号或宣传语用以确认大的方向。
很多人通过自己的产品/服务特色来定位,以勾勒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在实际案例中,从受众角度出发,瞄准群众痛点的往往更胜一筹。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将“上火”这个及其中式,人尽皆知的痛点戳中,使其成为人们心中安全享用美食的必备保障。
全名公投当然也是以群众为目标,所以在口号上要锁定主要矛盾点,以及相关的延伸问题:移民,教育,就业,医疗(NHS),土耳其人。
当这些原有的利益被侵犯时,我们应当怎样呢?当然是“Take back control”
于是就像王老吉能真的能治疗上火一样,”Take back control” 与 “Vote Leave” 与获得利益/权益潜移默化地被划上了等号。
因而这样行动催化就形成了:
You are losing what you deserve -> let’s take it back -> vote leave
是的,用”vote leave”来解决大多数的人的恐惧,可是这样就够了吗?
细化的内容
一条口号听起来似乎很有号召力,可它无法细致到照顾到每一个人。比如,刚毕业的学生可能因为涉世未深,而无法直接被这句口号所打动。所以在传递信息时,针对不同受众细化这种因果联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如刚毕业求职遇阻,或者为自己下一代忧虑的父母可能会对这一条内容更感兴趣:
动物爱好者多这样的内容会比较敏感:
英国是个茶饮大国,所以入乡随俗:
关注全名医疗福利的人:
对部分国家有歧视或是偏见的人:
事实上,脱欧派的广告制作了1433个版本,其中光提到医疗体系的就有140多条,可谓为了“脱欧”这1个目的做足了功课。
那么问题来了,谁能保证这些广告信息都被传递到对的人身上呢?靠一些广告投放系统中自带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来定位他们吗?
人
显然不是。如果是,也用不着制作1433份不同版本的广告。所以要做好脱欧这件事,脱欧派需要更精细的数据分辨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正如《无理之战》中提到的那样,科技早已超越了“你喜欢这个,猜你也喜欢那个”的阶段。互联网算法会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或是感情状态,并以此做出预测:比如Facebook能猜到你什么时候开始会不爱你的另一半了。
在这种庞大的信息支持下,就有算种种隐私条例横加阻拦,脱欧派也有能力为及其小众的选民进行微定位,从而量身定制广告内容,从而争取每一份选票。所以上文中提到的1433个版本的广告,是用以针对1433种不同细分的选民,可谓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如今还有一些“我希望将广告打在XX让更多人看见”的想法真的是弱爆了。
创造需求
经营生意时,你的每件产品或服务都会有:
A. 确实需要的人
B. 确定不需要的人
C. 知道,但不确定要不要的人
D. 不知道的人
对于情况C你可能会尝试用自己的产品优势去争取,而对于情况D你要做的就是创造需求。
举个例子。
车类保险属于刚需品,那么人们对于车险的需求就仅分为有车的(A)和没车的(B)两种,所以此类保险销售通常使用被动广告或是等潜在客户出现需求时朋友介绍;而顾客在选择时更容易出现货比三家的横向比较,所以此类保险的广告以突出优势为主。
分红保单属于非刚需的理财产品,因此会出现很多C类和D类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此类行业的人喜欢以讲座或类似形式教育自己的潜在客户,并配以长期跟进。对于C类,是他们要牢牢把握的对象,也是离成交最近、获取成本较低的一批人;而对于D类,他们则需要花费一笔不少的费用来创造需求,而这群人又难以精准地去触及,再加上此类机构多是单打独斗,因此鲜有人这么做——还是让社会去教他们吧!
但是脱欧派做到了。
英国选民分为留欧派,脱欧派,中间派,以及不准备投票的人。双方都知道中间派是要大肆争取的对象,而脱欧派却优先注意到了“不准备投票的人”。
那么这群人是有多少呢?300万。脱欧最后额度总票数为17,410,742,这300万占17%。
要知道最后脱欧派也就是胜出了100多万。脱欧派用针对性极强的广告找到了这群不参与者,并成功拉动他们为脱欧做出了贡献。
那这300万人是怎么找出来的呢?
答案是欧洲杯。
是的,要做出上述精准的定位,必须拥有足够多,并高度相关的数据——而广告平台基于自己数据源的分类显得过于粗矿且缺乏时效性。
于是其实在上述竞选广告投放之前,他们先进行了一次数据收集,投放了关于2016欧洲杯的有奖竞猜的广告。
这支广告堪称神来之笔,收集了大量具体用户数据,为之后定位“不准备投票的人”夯实了基础。
争议与反思
事后追究虽然已经显得太迟,但争议主要围绕此类广告活动的两个特点:
- 难以公开辩论
- 不知道负责任对象(imprints)
先说前者:
因为这不像公交车上的广告,所有人只要想看就能看得见,主动权在受众;而精准的定位已经将主动权转交给广告投放者,想让谁看见才能看得见——当一个种族歧视者看到一个可能隐含种族歧视的广告时,提出异议的可能性自然小得多,从而让对方阵营,或是公众缺失了公开抨击的目标,讨论辩论起来连个话题都没有。
对于Imprints:
是广告发布时要求加在广告内容中,对广告内容负责方(如甲方logo)。而此次英国公投中,脱欧派并没有履行这一点——尤其是在利用欧洲杯活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并未阐明广告内容会与公投相关,顶多放了个活动官网域名而已。
但无论如何,事已定局。留欧派从起初的巨大优势到之后的一败涂地,恰恰证明了精准的广告对政治选举决定性的作用。而这让喜欢拉帮结派,忽悠志愿者,热爱扫街、’演说、草地牌三件宝的老派政治家很不习惯——他们在面对这个可以与选民直接对话的世界显得措手不及。